创业的第一步是,先健全好我们的点子。
1.点子到底是什么定义?1.1 点子到真的投入市场运作的项目,还有一万步要走我一个人出的一本商品经理办法论的书,名字就叫从点子到商品。
我是期望形成如此的印象:点子和商品本身,中间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不只要有很多的策略设计、功能探讨、研发测试,还要有商品模型、商业模式、目的用户的设定等等。
但到商品出来,也仍然不是结束,有些团队真的比较纯真无邪,卯着劲儿三个月把商品做完了,扔到应用市场上,或者发几条朋友圈微博,然后每天在办公室里吸烟焦虑。
这么好的商品如何没人用呢?这是压根都不理解商品运营、市场营销的情景。
因此创业的第一步,不光是要想出一句话的点子来,还要把要做的一百件事情都想了解。
如此点子才真的有可行性。
1.2 点子不可以申请专利为何一个点子并不可以申请专利?由于假如国家保护这种创造性的想法的话,全国现在最富有些人不是企业家,而是科幻小说家。
实质接触过专利的同学都了解,技术达成策略才能申请专利。
还有些同学藏着掖着不想跟投资人讲,说要对点子进行保密,我感觉还是省省吧。
目前百度、阿里、腾讯的商品和他们的运作方法,像商品功能、客户体验、规章规范、协作步骤、运营办法等等,都是公开的,你就能照着做出一个来吗?怎么样经营公司、把握用户、让机器运转起来,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Fenng 过去简单暴力地讽刺过只有点子的人:薯条卖得好,就是麦当劳。
天下点子有难易乎?1.3 不少人的点子只不过粗浅的模仿以下的这类案例真的不是夸张,是我一个人或朋友亲身历程到的:朋友 A 说,音乐培训行业 + 社交,一定能火。
让所有音乐老师、乐器卖家、音乐喜好者和学音乐的学生,形成一个好的生态圈。
朋友 B 说,图书行业 + 社交,一定能火。
让所有出版社、书店、文静年轻人,形成一个好的生态圈。
朋友 C 说,校园快递/外卖 + 社交,一定能火。
让所有校园兼职送快递/外卖的学生和收快递/外卖的学生形成一个好的生态圈。
朋友 D 说,便利店 + 社交......朋友 E 说,医疗 + 社交......看上去非常新潮的方向,究其根本,无非都是塞进来私聊、评论、IM,做点社区、问答、直播。
从真的意义上的点子看,都是粗浅的模仿而已。
如此的例子在共享经济这个什么都能装的筐里,最是明显。
朱啸虎过去说过,甚至有创业人士堵他的办公室门口想劝他投共享雨伞。
敢把图书馆硬说成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也真是脑洞大开了。
2. 什么才是完整的点子?2.1 创业投资项目模型下面就是我这个回答想说的重点了:点子也有不一样的层次、点子也分完整不完整。
我是在在行上见过了很多创业人士,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很多朋友对点子的认知比较简单,同时也把处于不同层面的点子,当成是核心的基础。
这是我一个人总结的创业层次模型。
要想创业,这类层面的策略,自下而上要做考量。
这里说得比较抽象,那换种更容易理解的说法,这个模型每一个层次的目的是如此的:这个层次未必是完美对应所有网络企业的,层次关系也未必是完全自下而上的(譬如有时业务导向的商品,商品功能是为运营服务的),不过已经可以描述大多状况下公司从点子到最后结果,要历程的路径了。
一般作为点子来讲,底下三层才是创业时最早要捋了解的。
而大多数的点子,确实也是在这几个层面。
大家在前期闷头想的途中,这三层是务必要先搞了解的。
也正是由于这样,BP 里也都是对这三层重点着墨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也都是我亲身接触到的。
2.2 陪游的项目我之前设想过如此的一个旅游项目,当然目前也已经有几家在做类似的事情了。
策略层:这个项目的场景是,有的相对有个性需要的用户,譬如青年,在去陌生的地方旅游时,期望有的不太一样的体验。
大家都知道目前国内旅游景点相当雷同,都是充斥着义乌小产品和铁板鱿鱼,公园看着也差别不大。
如何去体验到当地人最有特点的生活环节,这是一个主要的需要,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商品模型层:供给方面:在当地招募一批有想法也爱玩的青年,让他们整理出一些碎片化的旅游体验(而不是像旅游团那样几天几夜都完全安排),小到半小时,大到半天,可以去一些特定的场馆、餐厅,参与一些特殊的文化体验、体育活动。
分为陪游和无陪游两种。
陪游的譬如,在巴黎街头摄影留念;无陪游的譬如,日本深夜饭店初体验。
需要方面:针对年轻的游客,比较爱自由的、从来不跟团的,在生活品质上有必须要求的,在消费上也不会太拮据吝啬的。
供给需要的平衡:游客为个性化的这类碎片体验服务支付成本,免费场合的体验服务支付给陪游成本,收费的体验服务支付给企业。
商业模式层:平台赚取信息撮合、体验包装的差价,也就是抽成。
目前看来,有的想法相对比较不成熟。
但即便不是一整套立刻可以实行的策略,至少算得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点子了。
2.3 共享游戏的点子有个朋友跟我描述过如此一个点子:目前每一个主机游戏的玩家,游戏盘、游戏碟、游戏卡大都是会流动性的,由于游戏玩过了不少就再供应给其他人,如此不会浪费。
因此,可以做一个共享游戏的平台,给这类玩家用。
大伙来这上面卖我们的游戏,与买其他人的二手机游戏戏。
这是他的核心想法。
基于这个,他跟我又描述了一个想法:我感觉可以用积分的形式,来约束大伙。
我卖的游戏直接赚取积分,积分多了就能买其他人的游戏。
就跟其他商品的积分商城一样。
接着,他又做了补充:朋友圈是个好地方。
我想做一些好的朋友圈推荐功能,来激起大伙的熟人关系里的类似需要。
他甚至还画了一个相对非常完整的商品功能的逻辑导图,密密麻麻的。
在他看着,或者在不少人眼里,这已经是个完整的点子了吧?虽然称不上是可操作的策略,但作为点子它没那些问题吧?问题还是不少的。
大家总结上面的几项中心思想:是针对主机游戏的玩家;大伙在平台上交易二手机游戏戏;积分的形式作为买卖货币;朋友圈作为主要传播途径。
看着也没什么,大家放到模型里去。
策略层是有描述了,但:从商品模型上来讲,这个平台的价值在哪儿?只不过做信息撮合吗?跟闲鱼有什么区别?跟 58 同城有什么区别?跟淘宝有什么区别?用户可以用大平台解决问题,为何要用你的平台?商业模式上,如何赚钱?朋友圈传播只不过途径而已,不构成商品的核心价值。
哪个还不可以朋友圈传播呢?积分这种功能价值何在?用户为何不卖成钱,退而求第二想要换成积分?用户为何要降低我们的收益?这还只不过在最基本的商品点子上来讲,假如再往怎么样获得流量、怎么样用户运营看,更是有无穷的难题和没想了解的地方。
2.4 可收购垃圾的点子还有个朋友,她对点子的描述是:目前塑料瓶、玻璃瓶、各种饮料包装、快递包装等等,这类可收购的垃圾,很不环保,也非常浪费。
我想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立一些收购站点,可以支付肯定的成本给用户,与给他们环保上的一些勉励。
这件事做成,还是非常有商业价值的,也非常有社会意义。
她的补充是: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家最开始关注的还是校园。
一方面校园的人群很密集,其次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能比较强。
还有一个补充,几乎跟刚刚说的朋友如出一辙:大家可以先不给用户钱,给他肯定的积分。
到时候用积分去换取各种产品。
这类产品大家可以跟企业谈。
她的中心思想是:可收购的垃圾既有商业价值,又有社会意义;校园是个可靠的场景;积分是吸引用户的方法。
同样的,放到模型里去看:这个看着是愈加乱七八糟,没想了解的例子:目的用户到底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环保?这两类用户的需要完全不同。
即使是有人同时有两种需要,在这两个需要上他们的问题也完全不同。
商品模型上,从供需匹配的角度看,用户为了采集和投递这类可收购的东西,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是不是能跟最后的收益成正比?这点很存疑,大学生出去发传单的收益可能都多出几倍。
商业模式里,单价这样之低(几分钱到几角钱),即便量很大,能产生的商业价值有多少?跟共享游戏同样的道理,作为积分,它的意义在哪儿?校园只不过设想了一个场景,也代表不了什么。
当然,这类是作为商业项目来看的,公益项目就完全另说了。
2.5 确保点子的完整性举了这几个例子,可能就更明确了。
完整的点子意味着商品模型和商业模式已经心里有数,而在动工之前,上几层的大概策略也都要有板有眼了。
不少人说我有了个点子了,我该如何弄呢? 事实上有些还只不过最底层的模糊怎么看。
甚至有不少人的点子还是在市场层面、运营层面的一些小想法(譬如积分),把这类理解成点子,那就无怪乎后来做的商品奇奇怪怪、没重心、也没用户。
这就仿佛商品经理都很了解的客户体验的五层模型,假如底层的逻辑没考虑了解,只关注上层的光鲜亮丽,那就是空中楼阁了。
除去跟朋友炫耀,并没卵用。
要一直记得,大家创业投资项目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是为用户解决问题的。
解决的根本问题、怎么办问题,也就是商品模型;如何让盈亏平衡,而不是变成纯粹的花钱做公益,这是商业模式。
这类做得足够好,项目才大概推进下去。
不然,再如何推都没用。
对于这个事情的验证,大伙完全可以随意找一个成熟网络企业的高阶商品经理或者运营,让他们把自己商品在这个模型里的内容填写一下。
每一个人都一定能填得很了解。
而你找那些创业大街、创业咖啡馆、创业车库、创业培训机构里的项目,让他们的开创者填一填这个模型,我估计守旧估计也有一多半根本写不出来。
他们能写的还是零散的点,与那种有琳琅满目功能的商品脑图和将来愿景。
3. 如何健全我们的点子?这里就把我在自己书里写的内容展开,简要说一下如何健全点子。
3.1 先想了解用户是哪个用户是哪个尤为重要。
不少人想点子只不过感觉,我的商品设想的体验,比原来的好然后就推理出来用户没道理不需要啊。
说实话,只不过做出商品优化离真的能把所有用户都吸引过来,差别还远着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一个搜索引擎技术的奇才,你一个人开发了一个搜索商品,准确率比百度都高,大家说个夸张的,准确率高出整整 20%!那样是否你的商品上线,第二天百度用户就全部转移,百度当场破产,大伙叫好?显然不是啊。
用户要转移,是有巨大的本钱的,特别是对于巨头平台所拥有些那些用户,百度提供的不止是搜索准确率这么一个保障,还有很多的其它功能在。
除非你在各方面做得都比百度好,那如此的本钱不亚于重新做一个百度规模的公司。
因此要判断了解用户是意义重大的。
重点在于:用户是哪个?是哪种属性?用户有多少?而这两点就衍生出来更多:用户目前是如何解决你筹备解决的问题的?用户要转移到你的平台上,要花费多少本钱?用户想在这件事上花多少钱?.....不要只看事,不看人。
最后任何商业项目,钱都是用户口袋里出的。
用户都不了解在哪儿,那后面几步的问题就更想不了解了。
3.2 商品模型的搭建我在书里用的是这种九宫格的检验矩阵。
这是针对电子商务、O2O 这种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市场会比较有成效的。
在做判断的时候,刚刚提到了用户,用户是基础,除去用户,还要看供给、需要与供需发生的场景。
像前面提到的,假如本钱太高、收益太低,那样需要就会极小,用户就不会用商品;假如供给上看,收益太低,同样的,这个模式也跑不通。
只须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能简单画一画需要曲线、供给曲线,也就了解商品逻辑上的合理性了。
譬如看滴滴快车的市场,司机可以同意多少钱的收入,就代表会有多少司机在平台上跑单,用户想付出多少打车费,就代表有多少用户在平台上叫车。
这两个价格做不好匹配,订单价格的供需就没办法均衡,订单量就会直线降低。
除去这种检验模型,也可以用任意的模型来考察我们的点子,在运转上是否真的合理。
不要像想小说情节、电视剧情节一样,那是上帝视角,让角色如何做就如何做;要想成是真的生活的环境里,自己在此情此景下,是否会真的用这个商品。
太多创业人士会有盲目的自信。
就像前面提到的可收购垃圾项目的朋友一直强调说,又环保又能有得赚的状况下,用户为何不会做呢?我反驳她时说,有些赚这件事,大伙去做兼职比你这个赚得多;环保的话,大伙去参加别的活动可能还更有成效。
你这两件事都没太大吸引力,结合到一块如何就会有吸引力了呢?3.3 商业模式的确定说到底,做任何商品和服务,还是都要赚钱。
目前已经不是那个有流量、有用户就能再考虑圈钱的年代了,道理非常简单:流量和用户都在 BAT 和第二梯队的大佬手里了,而且愈加集中,突破的机会很渺茫。
赚钱的形式看上去多种多样,但本质上主流的就三种:广告抽成增值服务到底赚钱的点在哪儿,这是第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至少还要考虑几个问题:用户想掏多少钱?多少用户想掏钱?收益能否支撑公司正常运转的支出?这个或许在前期不太容易剖析得太具体,不过模糊的判断还是做得出的。
一个做几角钱客单价买卖的项目,跟一个做几百块客单价买卖的项目,商业价值自然完全不同。
3.4 团队的评估这是最残酷的一个步骤。
由于很多创业人士在创业的时候,会默认只须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可事实状况一般是,想得容易、做得太难。
科学家能剖析原子模型、能做动力剖析、能设计火箭,但他们不是工程师仍然造不出来。
在做了上述的各项剖析之后,再回过头来,就要看一件事了:我能否行?或者换句话说,为何偏偏是我?譬如:我是不是知道行业?在核心竞争优势上,我是不是有优势?相较别的创业团队,我是不是能做得更好?假如巨头也来做,我是不是还有优势?我能否理了解商品、业务、运营、市场这类事情?我理不了解,我有没能力找到对应的人来做这类事情?......有时看到一些外行组成的草根团队,的确有的心疼。
由于我见过同样的团队也在做,他们是 BAT 背景的商品经理和工程师,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开创者,也有行业内的专家。
从整个世界运转的逻辑来看,后者获胜真的是毋庸置疑的天理。
所以,真的要起步,先真的认清自己、看清对手再说。
3.5 开始行动等我说的这么多内容你都看得进来了、都真的搞了解了,下一步就能把你想了解的所有内容写成 BP 了。
尝试着发给一些投资人(他们的联系方法大都会公开),然后试试看看。
对于有经验的创业人士,或许已经有做投资的熟人了。
假如全部石沉大海,那样就证明或许你背景太差,或者或许你点子太糟糕。
仍然要孤注一掷试一试这个点子,建议是:不要随意离职创业不要太重视勤奋、创意、机智这类才能,多关注踏踏实实的专业技能先从最小本钱的尝试开始(要做相亲平台?先拉个单身微信群试一试不要拿家钱和自己钱创业不要在团队没一个称得上是内行的时候就启动项目切忌过分自信听从网络从业者的建议,而不是身边朋友的建议好了,说了这么多,期望能帮到大伙。